自从去年七月国家实施了“双减”政策后,全国一大批教育培训机构相继倒闭,以新东方、学而思、作业帮等为首的大型教培公司相继宣布支持国家的“双减”政策继而调整公司主营业务和发展方向。“新东方”的俞敏洪甚至出现在直播带货的平台,为那些“失业”的老师们谋得另一条出路。
其实,平心而论,过去数十年以来 ,这些教培行业在中国经济、教育高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确实是有过贡献的,不仅仅是对于中国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,更重要的是让千百学子能够在自己努力的同时,让他们可以“踮起脚”,触碰到自己的一个“梦想”,而实现这个“梦想”其中的一个窗口,就是这些数十年前兴起的教培行业。而正如老话说的,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。”现在回过头来看,在教培行业成熟发展的最初几年,都是比较“良性”和“健康”的,大多数学子的进入是主动和愉快的,大家的确是抱着一种愿意学习的心态。
但是到了后期,却渐渐沦为了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和猎奇的心态。“你家的孩子学英语去的是大机构 ,我家的孩子也要去。”“学好外语是必须的,不能落在起跑线上。”“其他的孩子都在课外补习,我家的孩子不去就掉队了。”结果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除了“拼爹拼妈”、“拼吃拼喝”之外,家长也参与了进来,叫“拼补习”。不管你感不感兴趣,到了周末就必须要去补习,什么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、“寒假”、“暑假”那都是补课的好时候。这个原本还算比较“干净”和“健康”的行业,因为有太多这种想法的家长,一些“纯粹”的商人就瞄准了商机。开办一个教培机构门槛本就不高,师资的话谈妥几家大中院校的老师就可以,执照什么的授权和挂靠就解决了,要是实在觉得老师名气不够,就“挖人”嘛,说到底,不就是钱!
不久,教培市场就如雨后春笋一般,每一个城市都有个几十家大大小小的机构,家长们头一次也迷茫了,这么多课外班,该怎么分配时间?这还不算,就连校内的有些老师也变得不一样,课也不好好上,讲一半留一半,下课了,最后来上一句:有什么不懂的,我们课外聊。所以,国家整治、出台政策限制和取消教培行业实在是出于无奈。从最初的为孩子们“减负”——作业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。本是一种关爱和保护,但现实却是学校的作业减了,但是课外的作业和培训机构却多了。最后逼得国家不得不再次出手
而现如今,教培行业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,很多大公司也面临着该如何转型和自救的问题。毕竟,不是说我不做就真的可以不做,其中牵涉了太多的资本和产业,不可能如此“潇洒”的转身。而小公司的倒闭则是必然,而且倒闭也是唯一的出路,毕竟抗风险能力和资金体量都是非常有限的,早些退出和转型反而损失的会更少。